——河南实习报告札记

        历史源远流长、人民勤劳朴实、文化凝重厚实、经济蒸蒸日上、大地资源丰富。中国远远不是一个一眼就可以看穿的国家。

作为一个在外国长大的学生,我明白我对中国的认识永远都不会比中国人透彻。来到中国之后,我才发现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是如此的浅薄。而我去河南的实习把我从课本里看到的照片变成了眼前的现实,让我更进一步用我的眼睛去鉴赏中国。

努力的眼神

我早就听说过中国的武术。看过很多的武侠电影之后,我也曾对武术产生过兴趣。在2013年10月,我去了中国武术之都——少林寺。

少林寺距离河南洛阳、安阳、郑州各个城市都很远,所以那里的空气很新鲜。但正因为它在山里,那儿的天气很冷。在少林寺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国冬天的到来。最令人惊讶的是在我紧紧围着现买的围脖时,竟然有成百上千乃至上万个男孩穿着红色短袖的运动衣在大大的操场里苦练武术。

之前,导游给我们讲过,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们早点懂事儿学会吃苦,故意把孩子送到少林寺接受短期训练。看到这么多孩子们在这么冷的天气流下一滴、一滴的汗水,我感觉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努力,明白了我现在的生活比他们优越和舒适得多。

虽然我不能说我懂武术,也不敢说我通过一个上午真的理解了他们的辛苦,但是至少我可以说我去过了少林寺,我看到了他们一个个努力的眼神。

独特的文字

在我成长的国家里,所有的字都是用字母拼的。所以,最开始让我对中国产生好奇心的就是中国的文字。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中国古老的汉字也是全世界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之一。拥有悠久历史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在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安阳,我们去了中国文字博物馆。从这里我们学到了汉字的历史和起源。汉字的总数在大约六万左右,而常用的字只有大概六千个。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字是三千四百多年前的甲骨文。给我们介绍汉字的来历的同时,导游还简述了根据科学家的推算,汉字到今天有大约五千年的历史。这让我和同学们感到十分惊讶。难道五千年前的人也能认我们能认的字、写我们能写的字吗?

这些问题, 在之后我们看的一部4D的电影短片中找到了答案。以前的字和我们现在用的字不一样。不仅如此,汉字这几千年来一直都在一种慢慢的变化过程中发展。最开始,汉字是一种用画来交流的方式。比如,‘日’原本是由一个园圈和圈中间一个点构成的。这是因为古代的人抬头看到的就是一个在天空中间的圆太阳。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在字体方面经历了巨大的演变。而现在常用的字体是楷书。

对于我们外国学生来说,汉字和我们成长国家的字大不相同,所以学起来并不容易。但是经过这次实习,我相信我们了解了中国文字的起源,也同时加重了我们对汉字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一天的活动,我看到了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独特的一面。那就是中国有着丰富、发达、历史悠久的文字。

令人震撼的美景以及奇迹

来到龙门石窟,我们看到了两座山峰还有它们之间宽阔的伊河。虽然在书上读过,照片上也看过,但是什么都比不了我们自己亲自看到龙门石窟时的第一眼的感觉。尽管为了到达龙门石窟我们走了很长的路,同学们都非常累了,可是谁都没想到我们会看到这样令人震撼的美景。

龙门石窟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现在是中国三大石窟艺术代表之一。龙门石窟跨越了很多朝代,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宗教、经济、政治等许多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在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龙门石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有成千上万的个雕像,导游和我们说:“到了龙门石窟,一定要看奉先卢舍那大佛,因为她是艺术价值最高、体型最大、最美的雕像”。头高为四米,耳长不到两米,总高为十七米。她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同时,在龙门石窟我们也看到了许许多多非常小的雕像。那时的艺术家不仅仅能刻出大的雕像,也能刻出和一根手指头一样大小的雕像。这再次向全世界证明了他们的才能及他们对艺术的热爱。

据说龙门石窟中百分之八十的塑像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剩下的百分之二十还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壮观。这让我想到,一千多年前的科技远远没有现在发达,而那时的艺术家却能做出这么多、这样高水平的雕像作品。真的很让人佩服。他们对中国文化做了巨大的贡献,因为是他们的努力、耐心以及高超的技术使今天的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出现了如此瑰丽的奇迹。

我们大家来到了这么一个有山、有水、有历史的地方,让我看到了中国美丽的自然风景。

“中!”

实习快要结束的时候,在我的脑海里,我又回想起了导游给我们讲的第一句有关方言的话。中国是个非常大的国家,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方言。很多时候,一个地方会听不懂另外一个地方用的方言。这虽然不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样说,但还是再次让我感受到中国语言的丰富多彩之处。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参观了很多博物馆,去了很多以前没有去过的地方。但对我来讲这次的实习让我看到了比任何书本上和照片里更重要的知识。看到了中国人为自己的文化而感到骄傲的精神。

下车时,导游问了我们最后一句话“下次再来河南玩儿,中不中?”,我们大家都异口同声的回答导游“中!!!”。因为我们都愿意再次回到中国最古老的城市,继续学习悠久的中国文化。

金珍 (Katusha Jin)

2013年11月01日

北京,中国